浣溪沙·万顷风涛不记苏
朝代:宋代 | 作者:苏轼
2024-12-10 16:52:20
万顷风涛不记苏。雪晴江上麦千车。但令人饱我愁无。
翠袖倚风萦柳絮,绛唇得酒烂樱珠。尊前呵手镊霜须。
浣溪沙·万顷风涛不记苏的译文和注释:
译文
只记得昨夜风声一片,却不记得何时醒来,看江上大雪纷飞,想这瑞年,明年麦子定能丰收,只要百姓吃饱我就不愁了。
歌女林临风而立,身边飞舞的雪花如柳絮,喝下美酒的红唇,如樱桃绚烂,我则在酒杯前吁气措手,摸着白胡须。
注释
苏:即江苏苏州市。旧注云:“公有薄田在苏,今岁为风涛荡尽。“这句是指自己在苏州的田地被风潮扫荡但却并不介意。
这两句想象黄州一带由于大雪而第二年将获得“麦千车”的大丰收,而“人饱”将使“我愁”消除;说明自己的“愁”是对国计民生的忧念。
翠袖:指穿翠绿衣裳的歌女。绛唇:红唇。樱珠:樱桃。这两句是说歌女的舞袖上萦绕着随风飘来如同柳絮般的雪花,当她举杯饮酒时双唇好似烂熟的红樱桃。
镊:拔除。霜须:白须。
参考资料:
1、唐圭璋.《唐宋词选注》.北京:北京出版社,1982年4月第一版:第192页
浣溪沙·万顷风涛不记苏的背景:
《万顷风涛不记苏》创作于元丰五年(1082)冬,苏轼被贬黄州时无田产苏州,只熙宁七年(1074)曾于堂州宜兴置田产。苏轼此词乃徐君猷过访的第二天酒醒之后见大雪纷飞时所作。
参考资料:
1、唐圭璋.《唐宋词选注》.北京:北京出版社,1982年4月第一版:第192页
浣溪沙·万顷风涛不记苏的鉴赏:
整首词境界鲜明,形象突出,情思深婉,作者以乐景表忧思,以艳丽衬愁情,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,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,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。
词的首句,“万顷风涛不记苏”的“苏”,当指苏州,旧注中的“公”,当指苏轼。这一句说的是苏轼未把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。
词上片写词人酒醉之后依稀听见风声大作,已记不清何时苏醒过来,待到天明,已是一片银装世界。词人立刻从雪兆丰年的联想中,想象到麦千车的丰收景象,而为人民能够饱食感到庆幸。下片回叙前一天徐君猷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。歌伎的翠袖柳絮般洁白、轻盈的雪花萦绕中曳,她那红润的嘴唇酒后更加鲜艳,就像熟透了的樱桃。而词人却酒筵歌席间,呵着发冻的手,捋着已经变白了的胡须,思绪万端。
词人摄取“呵手镊霜须”这一富有典型特征的动作,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和含蓄性,深刻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谪贬的特定环境中的忧思。这一忧思的形象,衬以白雪萦绕翠袖和鲜艳的绛唇对比强烈,含蕴更丰。
上片比较明快,下片更显得深婉,而上片的情思抒发,恰好为下片的无声形象作提示。上下两片的重点是最末的无声形象。它们彼此呼应,互为表里,表现了词人一个昼夜的活动和心境。遣词、用字的准确形象,也是这首词的特点。如“不记”二字,看来无足轻重,但它却切词序“酒醒”而表现了醉中的朦胧。“但令”一词,确切地表达了由实景引起的联想中产生的美好愿望。“烂樱珠”,着一“烂”字,活画出酒后朱唇的红润欲滴。
古诗工具简介:
- 栏目:教育工具
- 使用次数:149119 次浏览
- 更新时间:2024-12-10 16:52:20
- 古诗工具链接:https://www.gongjuwang.com.cn/gushi
古诗大全通常指的是收录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合,这些诗歌不仅包括了著名的唐诗、宋词、元曲,还可能包括了先秦、汉魏六朝、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诗作。它们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。